遊客:
註冊
|
登錄
|
會員
|
搜索
|
佛教萬年曆
|
简体
|
電子大藏經
彌陀山莊
»
尊貴的大乘經典
»
華嚴三品 -普賢行願品 淨行品 梵行品
» 華嚴經淨行品講記【卅二】:見路多塵,見路無塵,若見險道
‹‹ 上一主題
|
下一主題 ››
投票
交易
懸賞
活動
打印
|
推薦
|
訂閱
|
收藏
標題: 華嚴經淨行品講記【卅二】:見路多塵,見路無塵,若見險道
Jill
(彌陀山莊)
管理員
UID 2
精華
48
積分 25364
帖子 1560
積分 16870
閱讀權限 200
註冊 2008-10-19
#1
大
中
小
發表於 2009-7-16 09:37
資料
短消息
加為好友
華嚴經淨行品講記【卅二】:見路多塵,見路無塵,若見險道
華嚴經淨行品講記【卅二】:見路多塵、見路無塵、若見險道
(資料來源: 華嚴的故鄉/海雲法師)
見路多塵 當願眾生 遠離塵坌 獲清淨法
「見路多塵」,是指路上灰塵很多,現在道路都是柏油馬路,灰塵比較少了,但是我們仍可以感受得到,多塵與無塵這兩種對立的境界,當境界來到眼前時,我 們應如何依那個境界來發心,不管是古代的石子路,還是現在的柏油馬路,我們走在路上凡遇到塵土飛揚時,第一個反應動作,必是舉起手來遮掩鼻子,直覺的表 示,我們很厭棄這些灰塵,而在這經文中,我們可藉著灰塵讓我們體會六塵境界。
此願最大的希望是我們的心能不受干擾,現在修行人有一種不大正確的觀念,就是認為修行人應該處於六塵境界紅塵當中,這個說法並沒有錯,但就初學者來 說,是不可能的,因為初學者必須要有一些約束和基本的戒律,雖說處紅塵而心不染,但這是指已經成就的人,而我們有沒有可能呢?以最基本的來看,就算是叫個 菜吃,都還是會選擇自己喜歡吃的,這個「喜歡」便表示你的心受塵境的影響,沒有辦法不做選擇的把所有的菜都吃下,也不可能桌上有什麼就吃什麼,毫無障礙, 還是有選擇、區別。
不但如此,任何境界幾乎都一樣。我們有好惡、有喜歡的、不喜歡的,即使是同修在一起,彼此都還會有些區隔;我跟你比較有話說,跟那一些就比較沒話說, 這是很自然的事,不信我們現在來分組看看,馬上會有人毫不考慮的說,我們兩人一組,先選擇自己喜歡的人,可見這就有區別,那有資格稱得上是處紅塵而心不 染,還沒有處,心就染了。
所以初學人必須要有一些規範,需要「遠離塵坌」,讓塵境的干擾盡量減少。當然,修行到某一個程度可以試試看自己受不受干擾,但試一下要立刻收回停止, 因為當你真的能夠如如不動時,來考驗你的是龍天護法,而不是我們自己。如果自己還存有試探的心,就表示還有分別,在沒有分別心時,任何境界都可以感受得 到,這是初學者應該要留意的。
發心時要懂得其中的真諦
遠離這些塵境的干擾,就是希望得清淨法。得清淨法並不是另外有個法叫清淨法,而是心理很清淨沒有分別、沒有意識形態、沒有特別的喜怒哀樂,對於喜好不 會特別的排斥。這個部分不是我們能特別要求的,也不是自我訓練可以得到的,更沒有什麼畢業證書可拿,就是很自然的可以自覺到、發覺到。
不過這當中還有一些特殊情形,譬如我們使用的杯子,由於分別心使然,我們會一再地區別杯子的功用或定位,因而刻意地保持杯子的乾淨,並擦拭得很亮麗, 這是一般的情況。但是到了某種程度以後,要讓我們經常使用的杯子或是法器之類的東西維持乾淨,自然就能保持那個現象。這沒有為什麼?而是自己本身用功的工 夫。因為在用功的時候,自然會心淨,在那個部分就會特別的乾淨,這就是你一門深入的地方。並不是念佛會產生什麼,打坐會產生什麼,絕不是這樣的區別,而是 要看用心在哪個點上。
譬如有的人用心比較偏重在慈悲上,有的人比較偏重於智慧上,當用在慈悲上時,有的是希望除掉別人的痛苦,有的人則是希望給予別人快樂,這兩個是不同的,或許你會留意到自己用心的方法,要不然就像傻大姐一樣,什麼都不在乎,這兩種又不同了。
又像有一位同修,心地很好,家境也不錯,看起來憨憨的,他是怎麼的好法呢?他知道鄰居有一位撿破爛的老先生,每當他自己倒垃圾時,只要看到路上有鐵 罐、破紙箱,他都會撿起來分類收好,然後堆在樓梯口,家裡就像收破爛的一樣。其他住戶很氣他,說讓垃圾車載走就好,何必再撿回來,賣又不值多少錢。但這位 同修認為有什麼好氣的,又不是為了他自己,而是要給那位老先生賣的。這位同修就是會利用自己的一些時間去幫助別人。他覺得做這個行業的人很辛苦,需要去幫 他,這就是他的修行法門。
反觀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下手處,是怎麼去饒益眾生的?有的人會在環保上用功,但是既要發這個心就不要再起瞋心,因為有很多眾生就是怕麻煩,放好五、六個 桶子讓他垃圾分類,他還是將所有垃圾倒在一個桶內,這種行為對有心做好垃圾分類的人來說,是件不可理喻的事,但是我們仍要退一步想,這是我們的想法,別人 卻不一定這麼想。垃圾分類是為整個人群社會乃至地球服務,而不是為誰服務,只要我們盡力去做就好,不要因為眾生不能如我們的願,就起了瞋心,否則這個瞋心 會把你最初所發的心給燒光而變得毫無意義了。
所以當發心時要懂得其中的真諦,絕不能要求每個人都做到和我們一樣。要大家都一樣,只有極樂世界才有可能,在這個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中是不可能的。所以 要清清楚楚的知道,無怨無悔的做,就是清淨法。法就是自己做,貫徹下去,你的光明即會照亮世間,還有要求時,會認為這也不如意,那也不如意,仍然不清淨, 這也就是塵坌。
要離開這些塵境的干擾,首先,要明瞭不要看輕任何一件小事,因為任何一點點小事都是大法,像垃圾分類、環境保護或是到學校、醫院當義工。原本老師只負 責在教室裡教學,現在為了孩子的安全必須走上街頭,雖然只是為了執行職務,但是對於那些從小也是養尊處優或是較內向害羞的老師們來說,站在街頭上風吹日 曬,這內心成長當中的煎熬,我們也可以去體會看看。醫院裡病人的痛苦、難過和百般的挑剔、囉唆,這時自己所受的委屈,還不能叫屈的情況下,你才能夠體會到 菩薩的偉大。菩薩是最尊貴的,但是卻受氣最多,然而他之所以尊貴,就在於受氣而不抱怨,這就是清淨法。
見路無塵 當願眾生 常行大悲 其心潤澤
見路無塵,尤其是雨過天晴,路上乾淨清爽,沒有灰塵。這情境下,也要提高警覺,希望心裡就像這條路一樣乾淨、一樣潤澤;同時也把心安在這樣的境界裡, 清幽而不雜亂。有些人處在順境的時候,仍然有警覺性,警覺到自己生活得這麼好,但願能永遠如此,但是又想到無常,又怕無常的來臨,真想能夠把一切守住,於 是又開始懊惱了,這就是矛盾啦!眾生應該警覺的是,要把矛盾化為統一,當順境到的時候,心中要保存慈悲心,倒不是要趕快拋頭露面去服務大眾,而是心裡經常 要有一點滋潤。
把心量展開來,對於眾生,我們要多預留一點彈性,因為眾生常常是處在令人無法接納的情形下。譬如早上在復興電台錄音,培文小姐便舉一例。她說有一回她 去聽音樂會,裡面太吵雜,於是又走了出來,看到一名高中生將耳朵緊貼著牆壁,好像很渴望能夠聽到的樣子,她便驅前問他是不是很想進去聽,沒想到這學生脫口 說出:「這要你管!」要是我們平常碰上這種情形,想必會認為這真是狗咬呂洞賓,不識好人心,自認倒楣。但是培文小姐先是停了一下,然後說明她可以把票讓給 他進去聽,這樣反退一步 ,我想這位高中生應該是會感激在心的。
又譬如有些人匆匆忙忙地擦肩而過撞了別人一下,雖然來不及回頭說抱歉,但是也會邊走邊說著對不起,而有些人卻是反過頭來,氣呼呼地大聲質問別人。這都 是由於我們所受的教育和現在的社會,造成我們生活在極度的緊張裡,使我們對自身之外失去了那一份關愛,自顧自的很少去關懷別人。教育固然重要,須負起責 任,但是後天的訓練和修養也很重要,希望大家能夠推開這扇窄門,把心量再擴大些,不要一味要求別人合乎我們的想法。從這兩個願來看,在逆境時是多塵,有塵 境的干擾,另一個是無塵,沒有塵境的干擾。什麼樣的境界該保有什麼樣的心境,是各位應該提高警覺的。
若見險道 當願眾生 住正法界 離諸罪難
險道即指危險的地方。古時候的道路大部分是荒山野地,走到一半不是被老虎咬走了,就是遇到大蟒蛇,或是踩進窟窿摔下山谷。現在這些危險比較少了,最危 險的恐怕要算臺北街道的亂象吧!另外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的險道,譬如受朋友的慫恿,道聽途說買股票或做了錯誤的投資,這些都算是險道。譬如有一位同修,生意 做得很大,他原本很相信一位朋友,動輒幾千萬的金額都讓這位朋友去處理,很多人都勸他這麼相信人不好,但是他仍一本初衷的信任這位朋友。像這樣的情形,眾 生往往是身在險道中而不自知,直到事情紕漏了,發生問題時,才是見到險道了。
人生的道路上險道是很多的,例如,買房子不如意,事業不順利或交友不慎等,我們要藉著路這個緣,來做為一生道路的警愓。在此主要是就菩提道上而言,心 性如何來端正,如何來矯正?所以當發覺是險道的時候,就應該要提高警覺,發願希望一切眾生住正法界,安住在正確的地方,法界解釋為「地方」即可,地方可大 可小,可以是地面的某一部分,也可以是我們心靈的某個角落。即是把心矯正過來安住在沒有危險的地方。
「離諸罪難」是免除一切痛苦、災難或一切罪業。通常發現險道時,災難都已經發生了,即使處於災難當中,也要想到如何免除第二次的傷害。以生病來說,並 不是學佛的人就不會生病,生病是第一層傷害,再要怕病、怕死,那就是第二層傷害了。假如有親人往生,也要很冷靜的處理,要懂得如何「住正法界」,所以從這 個大願,可以看到整個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部分,從眼前所見的事項來提醒自己,然後轉入生活中,再帶入菩提道上,將境界安在正確的地方。
嗡嘛呢 唄咩吽
投票
交易
懸賞
活動
本站資源,歡迎引用
清除 Cookies
-
聯繫我們
-
彌陀山莊 - 專門弘揚彌陀淨土法門
-
Archiver
-
WAP
控制面板首頁
編輯個人資料
積分交易
公眾用戶組
好友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