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題: 華嚴經淨行品講記【卅一】:行路時
Jill (彌陀山莊)
管理員
Rank: 9Rank: 9Rank: 9


UID 2
精華 48
積分 25364
帖子 1560
積分 16870
閱讀權限 200
註冊 2008-10-19
 
發表於 2009-7-16 09:39  資料  短消息  加為好友 
華嚴經淨行品講記【卅一】:行路時

華嚴經淨行品講記【卅一】:行路時

(資料來源: 華嚴的故鄉/海雲法師)


見昇高路 當願眾生 永出三界 心無怯弱

  「見昇高路」,即是上坡的路,在此境界,如何發心?向上時要出三界,也就是要有出離心。不要將出離心當做是消極的,出離是出世,出世不是消極的,不是 逃避人群的,而是永恆不斷地超越。出三界也是指我們的相續心。當欲望很重的時候,就是在欲界裡;當欲望完全消除,還有形色的執著,就是在色界裡;連欲望形 色都沒有了,就到達無色界。雖然已經往好的方向走,但都還在三界內,因為用的都是相續心。

  出三界並不是要我們將欲望、形色都破除掉,那是文字解釋。其真實的意義是我們的心,只要不執著於現有生活的任何境界,就是出三界了。現在,大家不能體 會到色界、無色界是什麼狀況,因為我們都在欲界內。有欲望、有形像,所以早上起來,總要攬鏡自照,這就是有形色;吃東西會有所挑選,就是有欲望,如此就出 不了三界。

  我們要在這種環境中訓練自己如何去超越,這個超越並非隨便什麼都好,這樣的生活一定很混亂。就像現在有很多所謂「很精進的修行人」,早午餐的菜都不 分,每一餐的菜都擺在桌上,叫無分別。又如拿錢買東西,同樣的錢付出去挑你應該要的,如果無分別,為什麼錢給人家不會撿石頭回家,可見還是有分別,只是那 個分別叫無分別。

  我們要懂得世間法就要以世間法處理。世間法是因應這種環境與區域而做的行為,出三界法就不是因應時空,到那個時候,動作是有分別的,但心境卻是無分別 的。一般人遇到求不得時,就開始煩惱,放不下心。所以平時要訓練把心放下,只做一種主張,不再運用相續心做另一種主張,因為另外一種主張仍是相續於前面來 的。「心」是我們主宰的,但心有時會被物理現象影響,亦即心被境轉,所以要將心訓練好,使它出離三界,當心不被物理現象所影響時,物理現象就會開始調整, 也就是你生命本質開始提升超越的機會。

慾望是一種物理現象

  在欲界裡,吃是一種物理現象,我們不能違背這種物理現象,而調整為「不吃」,除非到達色界的境界,在色界裡人可以不吃,因為鼻根、舌根在初禪天時不起 作用。到了二禪天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都不起作用,那時就可以超越了,可以不吃。在欲界裡,吃是必需的,因此,我們吃的品質是很低、很粗糙的。當你的 心開始轉化物理現象時,你的吃會開始精緻化(並非精緻食品),也就是大吃大喝的現象會一直淡化,吃會由多而少,由固體而液體,當進入某一種境界時,就可以 不必依靠外面的飲食習慣,那時就是「禪悅為食」,至此,就是超越了。在欲界裡,修行人可以達到這個境界,你的心可以完全掌握物理現象。

  現在,我們這部物理機器一直在運作,需要熱能來維持身體,就像植物靠根部吸收水分、養分,利用葉綠素行光合作用一樣,都是物理現象。熱能消耗再補充,並經過體內一番作用將它排泄,在這吸收消化之間,顯然必須要向外攝取。

  人類只存在於這種物理現象時,那和畜生並無二致,是一種四大本能作用。當物理現象只是機械化運作時,是人、動物或植物,根本沒有區別。而我們除了物理現象外,還加入了意識形態。

  欲望會引導人走進物理現象裡,像米飯、菜肉、巧克力、水果都能給予我們所需要的能量,但意識欲望會讓我們去選擇,或是吃米,或是巧克力,或是……如果 只是用色身的物理現象,加上最基礎的欲望做選擇,這個選擇品質很低,是被物理現象所操縱的。這個境界的人,我們叫物理界的人,是凡夫。這種人類是生活在欲 望中,吃東西不是因身體需要,而是滿足欲望,為了囗腹之欲而大吃大喝,如此容易將四大機器破壞。

  另外一種狀況是當物理現象產生作用時,我們會發現自己可以主動去控制這個物理現象。例如在吃的時候,警覺到我要透過四大這個機器來吃東西,更進一步感 覺到是誰在透過四大這機器吃東西,這就是公案中「念佛是誰」──吃東西的是誰?機器運作只是一個表相而已,真正背後的那個主人才是關鍵所在。我們要認識那 個人,那就是本來面目。到底誰透過眼睛在看?誰透過耳朵在聽?誰透過嘴巴在吃?到底是誰在念佛?那個誰才是我們自己本來的面目。

修行能讓人拋卻欲望

  你的生活到底能不能走進來?進入了才知道該如何出三界,否則,一直停留在欲界裡。不會修行的人,只是一味地停留在物理現象,如此只是虐待機器(色 身);會修行的人,懂得透過這種方法修行。就以飲食方面來說,透過這種方法,慢慢地會吃得很少,一日一食即可,整個飲食習慣逐漸改變,最後完全將欲望和物 理現象拋開,去體會「是誰在吃」?這樣才會對本來面目有多一層認識。

  我們剛開始時,對真實面目很生疏,對假的欲望和物理現象卻很熟悉,一下子還轉不過來,經過長期訓練後,慢慢地,會對真的我愈來愈熟悉,對假的、欲望的、物理現象的我,愈來愈生疏;生處轉熟,熟處轉生。所謂修行,就是要這樣一再的轉,才能達到目的。

見趣下路 當願眾生 其心謙下 長佛善根

  在趣下路時,也就是處於逆境時,要如何發願?「其心謙下」,人在不如意時,要多謙虛。在順境時,要把心量打開,在逆境時自己要守得住,要能謙下,也就是虛懷若谷,這樣才能「長佛善根」。

  我們在順境時要盡量掏空自己,愈是掏空愈能接納。往往在順境時,要其心謙下很難,因為在飽滿高漲的情況下要他放下,變成謙卑、虛心很不容易。如果能謙下,覺悟的善根就會滋長起來。這需要靠平時常訓練自己,也許能在生活中,將它壓低一點。

  對逆境的感覺,有的人非要到事已到底才算面臨逆境,其實當徵候出現時,就是一個警告,一個境界。面臨這些徵兆時,看我們能不能守得住?生活中我們會遇到「昇高路」或「趣下路」,亦即順境與逆境,我們要藉著這個境界來發願、來發心。

見斜曲路 當願眾生 捨不正道 永除惡見

  佛門中講直心是道場,直心不是反應快,直心是心裡清淨,沒有其他目標,不預設其他立場。也就是一是一,二是二,直接地講,做錯了就直接提出注意事項, 不要為了怕傷對方自尊,做不直接的表達,這樣心就歪曲了。「見斜曲路」時,就是見到有心機、有所隱瞞的人,就發願「捨不正道」,不正道即不正確的,要將它 根除捨棄,「永除惡見」,亦即不要有不好的知見。當我們看到不好的知見,要有智慧判斷認知,並作取捨。行要行在正道上面,不要行在錯誤的地方。

  當一個人在貧困落魄或生活水準低落時,容易行不正道,當計較心出現或居於劣勢時,他所採取的反擊會很猛烈。所以此時不要逼人太甚,要保留他心境的舒 暢,否則會狗急跳牆。在生活中遇到這樣的人,要更能體諒他,因為他的生活水準還在挫折階段,心還在彎曲的境界,等到生活水準提升後,這些現象自然會改善。

  其實,我們以往也有不正道的想法,只是因為教養,而沒有付諸行動。當有這種心境時,要發露懺悔,開始反省以往所造的過,要悔過。做一個保持心不斜曲的人。

若見直路 當願眾生 其心正直 無諂無誑

  斜曲路是從負面來講,這一願是從正面來講,有積極面有消極面,「其心正直」,與直路一樣。「無諂無誑」,亦即不必諂媚,不必欺騙。小孩子這種情況很 多,當他做錯事時,會很乖很會拍馬屁,以為這樣就可逃過責難。大人也有這種情況,但大人心境的調整與適應,會造成一種不正常的心態。「諂」與「誑」都是攀 緣,為什麼要諂媚?為什麼要欺騙?還不是為了要攀緣。這是無知的。當我們遇到這種境界,希望能將不必要的心機去除,使我們的心態正直。有心機,或多用心 思,都會造成沒有必要的負荷,因為這是攀緣,是沒有必要的。

  以上所講的境界都是成對的,不是單一的,由正面與負面的各個角度來講。文殊菩薩教我們這種修法,相當有意義,能讓我們好好地在生活中去訓練、去成就。





  
             嗡嘛呢 唄咩吽        
頂部



本站資源,歡迎引用
清除 Cookies - 聯繫我們 - 彌陀山莊 - 專門弘揚彌陀淨土法門 - Archiver - WAP